为啥冷兵器和热兵器都叫“枪”?为何不继续用“铳”称呼火器?

也就是说,对于小口径管状的热兵器,我国古代是有专门的称呼的,就叫“铳”,如果延续下来,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事实上中国古代就是这么干的,什么“鸟铳”,“三眼铳”等兵器,中国也是这么叫的
但是,还有一点大家可能就不知道了,其实最早的这种管状火器,叫得其实就是枪,而不是铳(“铳”其实就是后面为了形容火器而专门新造的字),这就是北宋时期的“突火枪”!
为什么叫“枪”呢?这其实也不完全确定,但大致我们可以猜一下,这种武器也只是用大毛竹,内填火药(非今天之火药)、子窠(砒霜等物制成),点燃后可以喷出火焰和烟,用于吓退敌人,这种武器形状其实和长枪差不多,甚至可能就是绑在了竹子制作的长枪头的下面 ,所以它们也被叫做枪,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枪。
而根据敦煌石窟中发现的绢画《降魔变》来看,中国最早可能在五代时期就在枪头上绑上喷火器而成为火枪。到了南宋时,更是有关于火枪的文献记录,南宋军队利用会持续喷射火花的飞火枪或梨花枪来对抗北方金国或蒙古等的骑兵。可能由于火枪与突火枪的关系,“枪”开始有管形射击武器的意思。
但后来这种武器就被称为“铳”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可能和元朝的火器发展有关,以前竹木做的火器变成了金属做的火器,所以这种武器被改成为“铳”,当然,如果把火器称为“枪”,大家也能理解是什么意思。
火铳,这在元末明初时是一切管型射击火器的泛称,而到了明代时大口径的管型射击火器改称作炮(炮)的愈来愈多(这其实也是借用的称呼,冷兵器时代“炮”指的是投石车之类的兵器),而“铳”则愈来愈被表作小口径的管型火器,但还是有例外,如把葡萄牙传入的后膛火炮称作佛郎机铳(日本则有些例外,日本人当时习惯把小口径的火器也称为炮,比如“铁炮”,其实就是火枪)。
明代时,枪主要是指长柄冷兵器,管身火器主要以铳称之(如果非要叫热兵器是“枪”,一般在不发生混淆的情况下,比如说鸟枪,三眼强,大家也能理解)。清代之后,枪也常用来指铳,但一般仍然是成为铳,但是,清朝一些特殊的自制兵器,比如皇帝特用的,还是习惯称为“枪”。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清楚了,一开始小口径管状火器被称为“枪”,后来被改称为“铳”,再到后来“铳”成了主流称呼,但用“枪”代指热兵器,大家也是能理解的。
那为什么后来“枪”完全取代了“铳”呢?这具体没法考证,但是我们可以猜一猜,首先进入热兵器时代后,冷兵器的枪渐渐被淘汰了,而且中国自己制式装备的火器也是大幅度落后世界先进水平,洋人的火器太厉害了,所以自然要比“铳”高一级,于是就用了更厉害的“枪”来称呼,而且一般为了区分冷兵器,热兵器的“枪”被称为“火枪”,而且是“洋枪洋炮”。
还有著名的“洋枪队”
于是,渐渐地,中国制式装备的火器被淘汰了,当然,“铳”这个字也被淘汰了,现在用铳来称呼热兵器,估计大家也都不习惯,因为现在的小口径管状火器都被称为“枪”了。但日本就不一样了,日本没有把火器称为“枪”的历史原因,所以日文中这类火器至今仍然叫“铳”,而日文中的“枪”字含义则非常简单,就是指冷兵器的“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